西晋“三张”
2025-07-25 09:48:25
  • 0
  • 0
  • 0
  • 0


西晋文学在我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占据着独特地位,呈现出多元且复杂的风貌。“三张”即张载、张协、张亢,他们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与创作成就,成为西晋文坛的重要代表。尽管三人文学成就存在差异,但他们的作品共同丰富了西晋文学的内涵,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入探究“三张”的文学贡献,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西晋文学的特质与价值。

“西晋三张”指的是西晋时期的三位张姓文学家,即张载、张协、张亢,他们在当时的文坛颇具影响力,以下为你分别介绍:

张载

张载(1020年—1077年),字子厚,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自号“横渠”,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北宋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画家、理学创始人之一。祖籍大梁(现河南开封),出生于京兆长安,15岁起侨居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并于晚年在此设馆讲学,故号“横渠”,有珍贵的《张载春耕图》真迹传世,为其罕见的田园画佳作。 

张载生于官僚家庭,少年时就喜欢读书写画。除了儒家经典,还大量阅读了佛教和道教的书。嘉祐二年(1057年),中进士,先后任祁州司法参军、丹州云岩县令,后迁任著作佐郎、崇文院校书等。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在弟张戬上书批评王安石而被贬官之后,辞职归乡。随后创建了横渠书院,边授徒边著书,渐渐创立了代表自己思想体系的“关学”学派。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张载返家途中病逝于临潼,年58岁。

张载在《太和》《拾遗·性理拾遗》《乾称》等篇章论及鬼事,以为鬼神之类为阴阳“二气之良能也”,反对独立于肉体之外的鬼的存在,对鬼“不可见其形”和“以无形而移变有形之物”提出怀疑,他的这种气一元论和无神论,在历史上具重要地位。还首次提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概念,认为天地之性源于太虚,“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纯善的,气质之性有善有恶,但“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这对宋代人性论有重大影响。张载还著有《正蒙》《横渠易说》《经学理窟》等,后人编为《张子全书》。

张协

张协(—约307年),字景阳。 [1]安平武邑(今属河北)人。 蜀郡太守张收之子, 张载之弟。中国西晋文学家。 

张协约于武帝咸宁(275-280年)中辟公府掾,转秘书郎、华阴令。惠帝永宁元年(301年)或稍后,入征北大将军、成都王司马颖府为从事中郎。迁中书侍郎,转河间内史。其时天下已乱,张协遂弃绝人事,屏居草泽,守道不竞,以文咏自娱。怀帝永嘉(307年-313年)中,复征为黄门侍郎,托疾不就,卒于家。 

张协与其兄张载、弟张亢同有名于时,号“三张”。就诗歌论,张协在“三张”中为最突出者。钟嵘《诗品》列为上品,称他“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于潘岳,靡于太冲,风流调达,实旷代之高手。词彩葱蒨,音韵铿锵,使人味之亹亹不绝”。是说张协善于描摹事物的形状,词采华丽,音韵流畅。其代表作《杂诗》10首,写景摹物极为精巧,善于抓住事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典型特征,而又能用工巧绮练的语言恰当地概括出来。

张亢


生平经历:字季阳,张载、张协之弟。他才藻不及两位兄长,但也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曾任散骑侍郎,补乌程令,后官至散骑常侍、领著作。

文学特点:他的作品留存较少,在文学上的影响力相对较弱。不过,他与张载、张协一同被列入“三张”,也体现了当时张氏家族在文学领域的整体地位和声誉。

三张的文学地位

“三张”在西晋文学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他们的创作丰富了西晋的文学风貌。尤其是张协,其诗歌创作代表了西晋诗歌的较高水平,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他们与同时期的陆机、潘岳等文学家相互呼应,共同推动了西晋文学的繁荣。

张载的文学贡献

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

张载生活于西晋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的时期,他的作品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苦难。以《七哀诗》为例,其一开篇“北芒何垒垒,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描绘了北芒山上汉代帝王陵墓的荒凉景象,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写,暗示了朝代的更迭与世事的无常。接着,“季世丧乱起,贼盗如豺虎。毁壤过一抔,便房启幽户。珠柙离玉体,珍宝见剽虏”,生动地展现了战乱时期盗贼横行、陵墓被盗掘的悲惨场景,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所遭受的苦难。

其二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这一场景与王粲的《七哀诗》中“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极为相似,都是对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位饥妇因无法养活孩子而忍痛遗弃的悲惨画面,深刻地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批判精神。

文体创新与拓展

张载在文体创作上具有创新精神,他的《剑阁铭》是一篇独具特色的铭文。剑阁地势险要,是蜀地的重要屏障。张载在文中不仅描绘了剑阁的壮丽景色和险要地势,“岩岩梁山,积石峨峨。远属荆衡,近缀岷嶓。南通邛僰,北达褒斜。狭过彭碣,高逾嵩华”,更重要的是,他借剑阁的地势,阐述了国家兴衰的道理,“兴实在德,险亦难恃。洞庭孟门,二国不祀。自古及今,天命不易。凭阻作昏,鲜不败绩。公孙既灭,刘氏衔璧。覆车之轨,无或重迹”。

这篇铭文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严谨的结构,成为铭文文体的典范之作。它突破了传统铭文多为歌功颂德的局限,将写景、叙事、议论相结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警示作用。其风格古朴典雅,语言简洁有力,对后世铭文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

张载的诗歌中也有对自然景色的精彩描写。如《招隐诗》中“朝出徂紫崖,暮栖宿灵洲。白雪停阴冈,丹葩曜阳林。石泉漱琼瑶,纤鳞或浮沉。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何事待啸歌,灌木自悲吟。秋菊兼糇粮,幽兰间重襟。踌躇足力烦,聊欲投吾簪”,诗人描绘了一幅清幽宁静的山林景色,早晨出发前往紫崖,傍晚栖息在灵洲,白雪覆盖着阴冈,红花在阳林中闪耀,石泉流淌,鱼儿浮沉。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之情。

这种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为西晋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启发了后世诗人对自然美的进一步发掘和表现。

张协的文学贡献

诗歌艺术的卓越成就

张协的诗歌在西晋诗坛独树一帜,其艺术成就高于张载和张亢。他的《杂诗》十首是其代表作,这些诗歌内容丰富,涵盖了人生的各个方面,如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对自然景色的赞美等。

在《杂诗·秋夜凉风起》中,“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诗人通过对秋夜景色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蜻蛚在阶下鸣叫,飞蛾拂动明烛,这些细微的景象增添了秋夜的宁静和凄凉。同时,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佳人对远方君子的思念之情,情感细腻而深沉。

《杂诗·大火流坤维》则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感慨,“大火流坤维,白日驰西陆。浮阳映翠林,回飙扇绿竹。飞雨洒朝兰,轻露栖丛菊。龙蛰暄气凝,天高万物肃。弱条不重结,芳蕤岂再馥。人生瀛海内,忽如鸟过目。川上之叹逝,前修以自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大火、白日、翠林、绿竹、朝兰、丛菊等,描绘了季节的更替和自然的变化,从而引发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语言技巧的精湛运用

张协的诗歌语言优美,辞藻华丽,注重对字词的雕琢和锤炼。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例如,在描写自然景色时,他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洪潦浩方割,人怀昏垫情。循陇有馀勤,望流无辍声。朝鼙严鼓动,暝宿疲鄣清。人恶槿棚喧,俗苦河役并。不睹顺时望,安知慕羣贞。”(《杂诗·大火流坤维》)中,“洪潦浩方割”将洪水泛滥的景象比喻成一把巨大的刀在切割大地,形象地描绘出洪水的凶猛和危害。

他还善于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使诗歌的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如“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房栊”与“庭草”、“青苔”与“蛛网”相对,“无行迹”与“萋以绿”、“依空墙”与“网四屋”相对,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艺术美感。

对山水诗的先驱作用

张协的诗歌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为山水诗的发展起到了先驱作用。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简单描绘,而是将自然景色与诗人的情感、思想紧密结合起来。在《杂诗·朝霞迎白日》中,“朝霞迎白日,丹气临汤谷。翳翳结繁云,森森散雨足。轻风摧劲草,凝霜竦高木。密叶日夜疏,丛林森如束。畴昔叹时迟,晚节悲年促。岁暮怀百忧,将从季主卜”,诗人描绘了早晨的景色,朝霞迎接白日,丹气笼罩汤谷,接着又描写了乌云密布、细雨飘落、轻风摧草、凝霜高木等景象,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这种将自然景色与情感相融合的创作手法,为后世山水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启发了后世诗人以自然景色为载体,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张亢的文学贡献

家族文学传承的延续

张亢虽然在文学成就上不及张载和张协,但他作为“三张”之一,对于张氏家族文学传统的延续起到了重要作用。张氏家族在西晋时期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张载、张协在文坛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声誉,张亢的文学活动使得张氏家族的文学传统得以传承和延续。

他与张载、张协一起,形成了一个文学群体,在西晋文坛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他们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共同推动了家族文学的发展。这种家族文学的传承和延续,不仅促进了当时文学的繁荣,也为后世家族文学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丰富西晋文学的多元性

张亢的作品虽然留存较少,但也为西晋文学的多元性做出了贡献。他的文学创作风格可能与张载、张协有所不同,这种差异丰富了西晋文学的表现形式和内涵。

尽管他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上可能不如张载和张协,但他的存在使得西晋文学更加丰富多彩。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表现手法相互交织,形成了西晋文学多元共生的局面。

三张文学贡献的综合影响

对西晋文学流派的推动

“三张”的文学创作丰富了西晋文学的流派和风格。他们的作品既有反映社会现实的写实之作,如张载的《七哀诗》;也有注重情感抒发和自然景色描写的抒情之作,如张协的《杂诗》。这种多样化的创作风格,推动了西晋文学流派的发展和演变。

他们与同时期的陆机、潘岳等作家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西晋文学的繁荣景象。不同流派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促进了西晋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对后世文学的启示

“三张”的文学贡献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为后世作家提供了借鉴。后世许多作家在创作中继承了他们的传统,通过文学作品反映社会问题,表达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社会变革的期望。

他们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抒情手法的运用,也为后世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后世的谢灵运、陶渊明等山水田园诗人,在创作中借鉴了“三张”的创作手法,将自然景色与情感、思想更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作品。

结语

“西晋三张”张载、张协、张亢以其独特的文学贡献,在西晋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载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映、文体创新和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张协卓越的诗歌艺术成就、精湛的语言技巧和对山水诗的先驱作用,以及张亢对家族文学传承的延续和丰富西晋文学多元性的贡献,共同构成了“三张”文学贡献的丰富内涵。

他们的作品不仅丰富了西晋文学的宝库,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深入研究“三张”的文学贡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西晋文学的发展脉络和中国古代文学的演变历程。在当今文学创作和研究中,我们也可以从“三张”的作品中汲取营养,不断推动文学的创新和发展。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