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斗酒、一石酒
2023-12-25 16:41:14
  • 0
  • 0
  • 0
  • 0

“文章合为时而做”,有些误解的东西实在看不下去了。

“一斗酒”到底是多少?其余专业的人士弄错,情有可原。分科越细,隔行不知艺的人就越来越多,学科知识之间也难以通融。但是,数学专业出身的师生也装糊涂,这就该打板子了!

首先,粮食和酒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装量粮食的容器和装量酒的容器不一样。装量粮食的斗是木制的,装量酒的斗,多为金属或玉器。当然木制的也有,前提是不会漏酒,其大小是万万不同于装量粮食的斗的。

有人认为:一斗是十升。通常,一斗等于十升,十斗等于一石。一担等于100斤。计算容量的单位。十升为一斗,十斗为一石。斗和石头都是单位之间换算为10斗为1石。而在汉代,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按此换算1石等于120斤,1斗等于12斤。因此,古代一斗相当于现在的12~13.5斤左右。

这里连“一升”是多少都没搞懂,就胡乱推断,荒唐至极!

 

                                                                                                            有横梁的方形玉斗

                                                                                                                         带柄的圆形玉斗

          这里介绍很多精致的玉斗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61a19cb70000000021039540

                                                                                                      清代木斗

                                                                                                    近代木斗

        第二,装量方式也不一样。粮食还用“升”来量,十升为一斗。一升最多也就是4市斤。比斗大的还有“斛”、“石”。有些朝代,五斗为一斛,有的朝代,规定十斗为一斛;至于一石,许多朝代都规定为十斗。如前所引,在汉代30斤为1钧,4钧为1石,那么一斗就是12斤,一升就是1.2斤。民国时期,4斤为1升,10升为1斗,10斗为1石。这种粮食计量方式解放后仍在使用。

      如果汉代1石为20升,1斗为2升,那么1石就是10斗。如果西汉的一升相当于今天的0.3升多一点,那谷物的1升就是4斤的33%即1.32斤;在东汉,一升连今天的0.2升都不到,那就只有8两;唐代的一升不到今天的0.6升,也只是2斤多点。这是谷物。酒要用更加精致的容器装量,如果1斗是2升,那么1升就是1斗的一半;如果10升为1斗,那么1升就是1斗的10%。1石10斗,玉斗也好,青铜斗角质斗也好,1斗不可能是5.94公斤;以此推断,1石酒也万万不可能是59.4公斤!

《晋书》记载,东晋十六国时期北燕的国君文成皇帝冯跋“饮酒一石不乱”。陈寿的《三国志》中记载:吴王孙皓每次大宴群臣,座上客至少得饮酒7升。南陈后主陈叔宝,每次宴乐,必饮酒5斗。如果理解为用装量谷物的斗来装酒,这些人都是奇才,光酒量就吓死人。如果用装酒的斗来盛酒给他们喝,就不至于那么吓人了。如果酒的1斗为50克,5斗酒也就250克,一次喝这么多,算大酒量了。10升为1斗,要求客人喝下7升酒,也就35克,算不上为难人。如果斗大一点,能装100克酒,那么5斗就是500克,一次能饮500克,酒量已经很大;要求客人喝下7升酒,也就70克,同样算不上为难人。硬要说一斗酒有尽12斤或者更多的那些人,估计KTV这样的场所去多了,看灌啤酒的场面多了,不感低估古人,也就胡乱言语。其实古人饮酒讲究礼节,不可能像灌啤酒那样豪饮!

沈括在《梦溪笔谈》就曾怀疑过古人的酒量:

      汉人有饮酒一石不乱,予以制酒法较之,每粗米二斛,酿成酒六斛六斗,今酒之至醨(lí)者,每秫(shú)一斛,不过成酒一斛五斗,若如汉法,则粗有酒气而已,能饮者饮多不乱,宜无足怪。然汉一斛,亦是今之二斗七升,人之腹中,亦何容置二斗七升水邪?或谓“石”乃“钧石”之“石”,百二十斤。以今秤计之,当三十二斤,亦今之三斗酒也。于定国饮酒数石不乱,疑无此理。

沈括说的“钧石”,以4钧为1石,1钧为30市斤。用装量谷物的斗装2斗7升水给人喝下,肚皮非撑破不可。如果用酒器来装,如前所述,若50克为1斗,也就135克而已;若100克为1斗,也就270克。多是多了点,好在可以接受。

                                                                                 升(清末至民国)

古代中国,“升”一般只用来装量粮食,酒是不用“升”来装量的。盛酒的器皿,古代有“杯”、“樽”、“杓”、“盏”、“壶”、“囊”、“斗”、“钟”、“盅”、“豆”、“瓶”、“爵”、“卣”、“鬲”、“簋”、“斝”、“觚”、“觥”、“觯”等。这些酒具,有的除了玉质之外,还有青铜和角质。

                                                                                                                  青铜杯

                                                                                                       夜郎酒杯

                                                                                                 青铜杓

                                                                                                           三羊铜樽

之所以说酒器“斗”不是装量粮食的“斗”,是有文献依据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特意准备“玉斗一双”,准备送给项羽,因席间气氛紧张,托张良代办,自己先离开了是非之地。可以想见:作为酒器的“斗”,如果与装量粮食的“斗”一般大小,那这“一双玉斗”,恐怕两个壮士才能扛得动。

还有一句话可以看得出: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意思是不能以貌取人,就像不能用量酒的斗去量大海容量。大与小,干与湿,古人在就分清楚了的。如果打开一本没经推敲的书,就断言古人用大木斗当酒杯,自然推出的结论就很荒谬。

作者在这里借助《中国度量衡史》只言片语推断,得出“一斗相当于5.94公升,大约6千克”的推断。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探究:一是酒的密度问题。60度以上的酒,密度稍低于水;唐朝时候没有蒸馏酿酒工艺,不可能造出60度以上的酒。所以5.94公升酒,重量不可能是6千克,至少悬殊1.2两。如果将5.94公升酒卖出6千克酒的价,那真是“短斤少两专家”!二是容器问题。能装6千克酒的“斗”该有多大?能装得下近12市斤酒的玉质“斗”,少说也有20斤重。手举装满酒的如此巨“斗”一饮而尽,可想而知是何等豪迈!放在今天,去参加“吉尼斯酒量大赛”稳拿桂冠!这个李白,还真是了得!经常这样饮酒,恐怕等不到他游到西蜀,就已经患上肝癌一命呜呼了吧!我们再打开一下思路:李白有鲜卑血统,个子高大,可能像春秋时期“巨无霸”那样大:两个人这么高,四个人这么粗。这个李白真的不一般!就算是真如此,手举装了近12市斤酒,总重量为32市斤的酒杯,还是得费一番劲儿的。轻松举起这杯酒的李白,就算不会写诗,恐怕凭个头都已经“名扬天下”了!还有就是他手中那只“斗”,今天要是找得到,肯定价值连城!20多斤重,容量6公升的玉斗,就算打破了,光卖碎玉都要管一笔大钱!

翻遍各种典籍,查完野史正史,没有谁说唐代诗人的酒量是一斗。如果此“斗”为酒器,一斗的酒量何足挂齿?就一斗的酒量,还要在皇上面前撒野,这就没有教养了。再说了,“斗酒诗百篇”中的斗,也应该是虚指。不可能每喝完一斗酒就要能作出一百首诗歌,也不是每次作诗都只喝一斗酒。这里说的是酒好比“引子”,借着“引子”,诗兴随之而来。如果此“斗”为木斗,李白的酒量确实大得惊人,只不过经不起推敲!

 还有一道数学题:李白街上走,提壶去打酒。 遇店加一倍,见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 喝光壶中酒。试问酒壶中,原有多少酒?

有的书上,这道题后面还有注解:古时一斗十升,一升大约一公斤,十升为一斗。

如果真像这样,李白手中所提的“壶”该有多大?李白的个子该有多大才能提得动这么大的壶?喝了这么多酒,李白的酒量该有多大?再说,就算是水,这么多水也足以浇透如此“高大”的“李白”!

这就是干湿不分的结果,把盛酒的“斗”理解为装量粮食的“斗”!

有的人很聪明,出试卷考学生,在这道题后标注:一斗就是一杯。这就对头了,至少分得清干与湿!

荒唐的终归荒唐,我们还是看得见聪明人的。对上述数学题,有人标上了“古时一斗酒相当于一杯酒”。这就对了!这才是正常的酒器和正常的李白!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