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折射的北宋社会
2019-07-26 07:54:20
  • 0
  • 0
  • 5
  • 0

《水浒传》揭示了“官逼民反”的主题,接近生活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当年北宋社会,读来感触颇多。

有人非常推崇北宋政治,说的顾大局识大体,化解民族矛盾发展生产,解放民生。实际上并非如此。北宋初年跟其他封建王朝一样休养生息,但太祖多了一个心机,他生怕手握军权的开国元勋颠覆了赵家天下,便使出“杯酒释兵权”这一遭。太祖抓住了国民普遍意识中的弱点,使王权提升,政治稳固。然而,大宋初年的太后又抓住了太祖的弱点,硬逼太祖传位于弟,这一招相当高,至于褒贬,则众说纷纭。

此后的北宋官场,可谓死气沉沉,垂垂如暮。为了维护稳定,决策者情愿用使唤得动的傻瓜,也不愿意启用有主见有作为的人,使众多有识之士“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渐渐形成中国封建社会官场思维。这种思维渐成定势,影响每一个社会团体。寺庙仿效,“梁山贼寇”仿效,市井泼皮也竞相仿效,“传承”至今,形成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维。

《水浒传》问世以来,之所以备受读者喜爱,其中渗透了作者的批判精神。在这个铁通一般暮气沉沉的社会,谁主沉浮?皇帝做不了主,得以大臣们、“遗老”们的意见为主。家长做不了主,得按照伦理纲常行事。但很多时候,还得看谁最能打、最会忽悠他人。这有点像玩游戏:这个圈子李张三强,那个圈子里刘二强。这些强势者,有的成长为一方都督,有的则永远是混混。“哪里有压迫,哪里有反抗”,《水浒传》里面的英雄,在最应该反抗的时候挺身而出,畅快淋漓。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收拾称霸一方的郑屠;大闹五台山,挑战寺院清规戒律;把“挑衅者”推入粪坑、倒拔垂杨柳,让一群混混心服口服。杨志杀刘二、宋江杀闫婆惜,虽为“失手”,却让人觉得死者活该,罪有应得。晁天王智取生辰纲,是对行贿者最有力的打击;火攻官兵,是对朝廷鹰犬强有力的回敬。武松三拳两脚打死“吊睛白额大虫”,收拾了人间一害;怒杀潘金莲,西门庆,结果了杀兄仇敌的性命;快活林醉打蒋门神,收拾了霸占别人店子的奸商恶霸。这些壮举,虽超越了封建律法,却让人读来心旷神怡,久憋在心里的怒气的以发泄,大快人心。

北宋时期,老百姓有着美好憧憬,他们靠自己的劳动创造了瓷器,在建筑、纺织、冶炼锻造等方面的技术也相当成熟,商业也较为发达。追求财富、追求安逸舒适的生活,已经成为老百姓们的奋斗目标。然而,封建的社会制度让老百姓伤透脑筋。朝中上下,天昏地暗。百姓有了冤屈,官员收受贿赂忽悠了事。对老百姓而言,关键时刻还得看谁的拳头硬。对于官场上的人而言,平安是福。整个社会看似风平浪静,实际危机四伏。官府和行贿者套路更深,就算一身本领的打虎英雄武松、枪棒教头林冲,也敌不过这般文治武功。这样的世道,让人窒息,百姓盼望有所改变,就算拼个鱼死网破,也值得一搏!

人生最可悲之处,就在于追求了错误的东西。《水浒传》中许多悲剧人物都是这样。不仅仅郑屠、蒋门神、西门庆、潘金莲如此,王婆、闫婆惜、玉兰也是如此;从最终结局看,宋江也是追求了错误的东西。宋江做押司时,与反叛者有不清不白的关系,虽然经常散财赢得“及时雨”美名,但初衷是错误的,在宋老太公的“教导”下,他要做封建君主永远的忠臣。他收留阎婆惜,没想到夺了自己救助过的书生小白脸张文远的心头之爱。那小白脸居然先下手为强,与阎婆惜如胶似漆好上了。如果宋江一开始就将阎婆惜赏给小白脸,也许不会有那么多麻烦。宋江真想据阎婆惜为己有,而内心有极不情愿。宋江以为一切事情可以以施舍来解决,弄到后来,将整个梁山事业施舍给了无比残暴的大宋朝廷。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