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两潘”指潘岳和潘尼,他们是西晋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在文学创作和主张上有一定的特点和相似性。

潘岳(247年~300年),字安仁,荥阳中牟(今属河南)人。他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潘瑾,曾任安平太守;父亲潘芘,曾任琅邪内史。这样的家庭环境为他提供了良好的教育条件,培养了他的文学素养。
年少成名
潘岳年少时就以聪慧和才学闻名乡里,被称为“奇童”。早年受到乡邑的赞誉,二十多岁时便才名远扬。他热心仕途,渴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仕途坎坷
潘岳一生仕途颇为不顺,历经波折。早期,他因才学出众被征召为司空太尉府的属官,后出任河阳县令。在河阳任上,他积极治理,令全县遍植桃李,被后世传为佳话,有“河阳一县花”的美称。
然而,他为人轻浮急躁,急于追求功名,与石崇等谄事权贵贾谧,为“二十四友”之首。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他多次被贬官、外放。
悲惨结局
永康元年(300年),赵王司马伦擅政,其亲信孙秀与潘岳有宿怨,便诬陷潘岳、石崇等人参与淮南王司马允、齐王司马冏的叛乱,潘岳最终被夷三族,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文学创作
诗歌
题材广泛:潘岳诗歌题材多样,有悼亡诗、咏史诗、游仙诗等。其代表作《悼亡诗三首》,为悼念亡妻而作,情感真挚深沉,如“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通过时光流转的描写,抒发了对亡妻的无尽思念,开创了悼亡诗的先河。
情感细腻:善于细腻地表达情感,无论是爱情、友情还是对人生的感慨,都能刻画入微。例如《河阳县作二首》,表达了他在仕途上的复杂情感,既有对为官责任的思考,也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辞赋
内容丰富:潘岳的辞赋题材丰富,包括纪行赋、抒情赋、咏物赋等。如《西征赋》,记述了他从洛阳到长安的行程,在描绘沿途山川地理、历史古迹的同时,融入了对历史兴衰和人生浮沉的思考,篇幅宏大,内容丰富。
文辞华美:他的辞赋语言优美华丽,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如《秋兴赋》中“庭树槭以洒落兮,劲风戾而吹帷。蝉嘒嘒而寒吟兮,雁飘飘而南飞”,通过对秋天景色的细腻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展现了高超的语言技巧。
创作主张
虽然潘岳没有系统的文学理论著作传世,但从其作品中可以看出他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追求文辞的华美和形式的工整。他认为文学应该是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同时通过精美的语言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潘尼(约250年~约311年),字正叔,同样出身于荥阳中牟的官宦世家,是潘岳的侄子。他的祖父潘勖,在东汉献帝时为尚书郎,迁右丞,以文章知名。这样的家族文化氛围对潘尼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仕途经历
潘尼起初被举荐为秀才,后任太常博士、高陆令、淮南王司马允镇东参军等职。在政治上,他不像潘岳那样热衷钻营,相对较为平稳。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潘尼先为齐王司马冏记室,后历任黄门侍郎、散骑常侍、侍中、秘书监等职。永嘉五年(311年),洛阳被刘聪攻陷,潘尼携家还乡,途中病卒。
文学相伴一生
潘尼一生以文学创作相伴,他与潘岳在文学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并称“两潘”。其作品风格相对平实,注重文学的教化作用,在西晋文坛有一定的地位。他的文学创作贯穿了他的一生,为后世留下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文学创作
诗歌
风格平实:潘尼的诗歌风格较为平实,多以日常生活、亲友赠答为题材。如《迎大驾》一诗,描写了作者在战乱中迎接皇帝大驾的情景,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注重教化:部分诗歌具有一定的教化意义,宣扬儒家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例如《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通过对陆机的劝勉,表达了对正直、忠诚等品质的推崇。
辞赋
篇幅短小:潘尼的辞赋多为短篇,题材相对集中于咏物和抒情。如《石榴赋》《火赋》等,通过对事物的描写,寄托自己的情感和志趣。
语言清新:辞赋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描写事物时,能够抓住其特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
创作主张
潘尼的文学主张与儒家传统文学观念较为契合,强调文学的社会教化作用,认为文学应该有助于宣扬道德、维护社会秩序。同时,他也注重文学的审美价值,追求文辞的优美和意境的营造。
“二潘”的共同特点
重视文学的抒情性:“两潘”都强调文学要抒发内心情感,无论是潘岳的悼亡诗,还是潘尼的赠答诗,都能真挚地表达出自己的喜怒哀乐。
追求文辞华美:在创作中注重语言的修饰和运用,力求使文章富有文采。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运用大量的形容词和修辞手法,使文辞更加华丽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