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秀楼与江公堤是贵阳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贵阳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甲秀楼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贵阳文化的象征;江公堤以其重要的水利和交通作用,见证了贵阳的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贵阳独特的城市景观和文化风貌。

甲秀楼是江东之留给贵州百姓的纪念。江东之,字长信,安徽歙县人,生年不详。明万历五年(1577)中进士,为人刚毅正直,办事公正不阿。因检举大太监冯保、徐爵违纪一事,受到万历皇帝赏识。万历二十四年(1596),任贵州巡抚,成为封疆大吏。三年任职期间,购置官田,积累资金帮困济贫,最为贵州人乐道的是开建甲秀楼。

到贵州任职后,江东之发现南明河水流湍急,河道狭窄,经常泛滥成灾,给两岸的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当时贵阳城南有一处风景极佳之地,林草河流,绿色盈盈。南明河南岸的葱郁树林中还建有南庵(今翠微阁),周边是芳杜洲。对岸的寺庙里,每天的暮鼓晨钟准时鸣响。波光粼粼的南明河、草长莺飞的芳杜洲、香火袅袅的庵庙古刹、四周散落的茅草屋顶上冒出的袅袅炊烟,构成了一幅意境幽邃的乡间山水画,这一带被人称为“小西湖”。感慨如此美景,江东之有了在河上垒石筑堤的想法。他认为这道堤坝修好后,不仅能起到防洪固堤的作用,并连接两岸的交通,促进两岸的经济交流和发展。跨河而建的河堤给人单调的感觉,要想增加美感,还得另想办法。毗邻南庵的河中心正好有一处平坦宽阔的岩石,岩石一头昂首挺起,另一头则缓入水中,犹如趴在水面昂首向天的巨龟,当地人也称为“鳌矶石”。看到鳌矶石,江东之创意迸发,何不在鳌矶石上再修建一座楼阁,与两边的河堤一起构成楼桥美景。美景还需雅号配,水中楼阁就取名“甲秀楼”,寓意科甲挺秀,人才辈出。万历二十六年,在堤坝动工的同时,甲秀楼的修建工程也正式启动。
1597年,因黔军在播州之役中战败,江东之被贬为庶民遣返回乡。尽管甲秀楼没有完工,江东之还是为甲秀楼写了七律一首:
明河清浅水悠悠,新筑沙堤接远洲。
秀出三狮连凤翼,雄驱双骏踞鳌头。
渔郎矶曲桃花浪,丞相祠前巨壑舟。
此日临渊何所羡,擎天砥柱在中流。
可惜江东之在返乡途中患风痹,回到歙县老家后便过世。播州之乱及其余乱平息后,新任贵州巡抚郭子章重启甲秀楼修建工程,经过多年的努力,江公堤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完工。竣工后的江公堤全长约 137 米,宽约 9 米,是一道用巨石砌成的堤坝。贵阳市档案馆保存的万历年间文献提到,该项目动员了上千名工匠,耗资约十万两白银。在修建过程中,工匠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南明河水流湍急,施工难度极大。为了确保堤坝的稳固,工匠们采用了分层砌筑的方法,先在河底打下坚实的基础,然后一层一层地往上砌石,每一层石头之间都用糯米汁和石灰混合而成的粘合剂进行填充,使石头之间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同时,为了增强堤坝的抗洪能力,工匠们还在堤坝的外侧设置了护坡和排水设施,通过“浮玉桥”同甲秀楼相连,有效地防止了河水的冲刷和渗透。康熙《贵州通志》记载:“浮玉桥,在府城南堤,所谓‘鳌矶浮玉’是也。”浮玉桥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头立有“城南遗迹”石木牌坊,牌坊中央题有“城南遗迹”四个大字。牌坊前后共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桥上建有“涵碧亭”,亭上有两副对联:“银汗俘空星过水,玉虹拖雨雁横秋”和“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在甲秀楼落成之后第二年,就出了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状元赵以炯,之后贵州人才辈出,如武状元曹维成,唯一出国留学的文状元夏同和,清末重臣张之洞等人。贵州创造出“一武两文三状元”,“七百进士六千举人”的骄人成绩,与甲秀楼寓意相得益彰。

江公堤的建成对贵阳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防洪方面,它有效地阻挡了南明河的洪水,保护了两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从此,南明河两岸的居民不再受洪水的威胁,可以安心地从事农业生产和商业活动。在交通方面,江公堤连接了南明河两岸,方便了两岸居民的往来和物资的运输。它成为了贵阳城市发展的重要纽带,促进了两岸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江公堤逐渐成为了贵阳市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如今的江公堤宛如一条巨龙横卧在南明河上,成为了贵阳的一道重要水利工程和交通要道。江公堤的修建与维护不仅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也反映了当时政府对水利建设的重视和投入。每到节假日,人们纷纷来到江公堤上散步、游玩,欣赏南明河的美景。江公堤也成为了贵阳城市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贵阳市民的美好回忆和情感寄托。

岁月沧桑,甲秀楼经历了多次重建和修复。天启元年(1621年),甲秀楼不幸焚毁,云贵总督朱燮元重修并改名“来凤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贵州巡抚田雯重建并复名甲秀楼。1701年,清代康熙年间,一场大火几乎摧毁了原有结构,随后在地方官员主导下重建;1909年的大规模翻新最为关键。重建后,甲秀楼保持了明代风格,但融入了清代元素,如新增的飞檐斗拱;贵阳市文化局报告指出,1909年工程使用了本地青石和木材,总耗资折合现代货币约五十万元。20世纪中叶,战事频繁,甲秀楼一度受损。1950年在省政府推动下得到系统性保护,1952年的修复档案显示,工程师们参考了明代图纸,确保原貌重现。1981年,国家文物部门按明代甲秀楼原式样重修,楼基部分采用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复修涵碧亭。1982年甲秀楼列为贵州省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
如今看到的甲秀楼占地面积365平方米,飞甍翘角、石柱托檐、雕栏环护,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甲秀楼是一幢高约20米的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阁楼,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楼额“甲秀楼”三字,是宣统年间由谢石琴所书,后在十年动乱中散失,今寻回刻有“秀”、“楼”二字的两块,另根据过去照片配写“甲”字,按原式样悬挂楼顶层外。
甲秀楼与江公堤在建筑景观上相互依存,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江公堤宛如一条绿色的绸带,将甲秀楼与两岸的陆地连接起来,使甲秀楼不再孤立于河中央,而是与周边的环境融为一体。从远处望去,甲秀楼高耸入云,江公堤蜿蜒曲折,南明河波光粼粼,三者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在不同的季节和天气条件下,甲秀楼与江公堤呈现出不同的景观特色。春天,两岸的桃花、李花竞相开放,甲秀楼在花海的簇拥下显得更加娇艳动人;夏天,绿树成荫,江公堤上凉风习习,是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秋天,金黄的树叶飘落,洒在江公堤上,为其增添了一份诗意和浪漫;冬天,银装素裹,甲秀楼和江公堤在白雪的覆盖下宛如童话世界一般。甲秀楼与江公堤的建筑景观和谐统一,成为了贵阳城市形象的重要标志。
甲秀楼作为文化的象征,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前来游览和创作,他们的诗词歌赋、书画作品等丰富了贵阳的文化内涵。而江公堤则见证了贵阳的城市发展和社会变迁,它所承载的历史故事和传说也是贵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历代文人墨客对甲秀楼的各种题咏众多,其中以清朝的刘玉山所撰写的206字长联最为著名。该联胸襟开阔、气魄雄伟,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更是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上联“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茫茫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衢;迢速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那中原半壁。却好把猪拱箐扫,乌撒碉隳,鸡讲营编,龙番险扼,劳劳缔造,装构成笙歌闾,锦绣山川。漫云竹壤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下联“数千仞高凌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滚滚惊涛挽住。忆秦通棘道,汉置牂牁,唐靖且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销磨了旧迹千秋。到不如成月唤狮冈,霞餐象岭,岗披凤峪,雾袭螺峰,款款登临,领略这金碧亭台,画图烟景。恍觉蓬州咫尺,频呼仙侣话游踪”。
如今柱子上的长联共174字:
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拓开。看东枕衡湘,西襟滇诏,南屏粤峤,北带巴夔,迢递关河。喜雄跨两游,支持岩疆半壁。恰好马撒碉隳,乌蒙箐扫,艰难缔造,装点成锦绣湖山。漫云筑国偏荒,难与神州争胜概。
数千仞高陵牛渡,永镇边隅,问谁双柱重镌,颓波挽住。想秦通僰道,汉置牂牁,唐靖苴兰,宋封罗甸,凄迷风雨。叹名流几辈,留得旧迹千秋。对此云送螺峰,霞餐象岭,缓步登临,领略些画阁烟景。恍觉蓬州咫尺,招邀仙侣话游踪。

雍正初年,清廷重臣鄂尔泰主政西南,登甲秀楼,赋诗云:
炊烟卓午散轻丝,十万人家饭熟时。
问讯何年招济火,斜阳满树武乡祠。
在现代社会,甲秀楼和江公堤成为了贵阳文化旅游的重要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参观和体验。通过对甲秀楼和江公堤的保护和开发,贵阳政府不仅传承和弘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促进了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甲秀楼和江公堤也成为了贵阳市民文化自信的源泉,激励着他们为实现城市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奋斗。
甲秀楼和江公堤作为贵阳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它们见证了贵阳的发展历程,是贵阳城市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甲秀楼和江公堤,就是保护贵阳的历史文化,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甲秀楼和江公堤面临着诸多的威胁和挑战。城市建设的扩张、环境污染、游客流量的增加等都对它们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因此,加强对甲秀楼和江公堤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高度重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甲秀楼和江公堤的安全和完整。
为了保护甲秀楼和江公堤,贵阳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加强了对甲秀楼和江公堤的日常管理和维护。成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对甲秀楼和江公堤的巡查、监测和维修工作。定期对建筑进行检查和保养,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隐患。其次,加强了对周边环境的整治和保护。对南明河进行了综合治理,改善了河水的水质,加强了对两岸绿化的管理,营造了一个优美的环境。同时,限制了周边的建设项目,避免对甲秀楼和江公堤的景观造成破坏。此外,还加强了对甲秀楼和江公堤的文化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举办展览、讲座、文化活动等形式,向公众普及甲秀楼和江公堤的历史文化知识,提高公众的保护意识。贵阳的这些保护措施和实践经验为其他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008年03月28日,甲秀楼作为“文昌阁和甲秀楼”的组成部分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昌阁整体建筑占地约1200平方米,总高为20米,面阔11.47米,进深11.58米,坐东向西,主体是中国现存唯一的一座三层三檐不等角九角攒尖顶木结构阁楼。阁楼两边设配殿,前有斋房与配殿相连,平面布局成四合院形 ,用走廊、围墙连成一封闭式整体。 初建时附设有骡马殿,阁楼(主楼)上并置铜鼓一面。 建筑群还修有庑厅、水池、石栏杆等设施。文昌阁原为道教庙宇,是供奉文昌帝君的地方。在我国的很多城市都有,但建筑形式基本都是四角形、六角形、八角形,但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形楼阁,以设计巧妙、结构独特而著名。据考证,这种九角结构的古阁楼为目前国内仅存。 据万历《贵州通志》记载,文昌阁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清康熙八年(1669年),重修文昌阁,嘉庆五年(1800年),增添殿宇、回廊等。1976年秋,文昌阁楼宝顶被雷击落,发现宝顶内藏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历书和铭文等。并据此获得建筑断代依据,证明现存文昌阁大木构架,立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告竣。

文昌阁呈坐东向西,共有五九四十五根柱,九九八十一根梁,二、三层的楞木又各为九根,二、三层的楼面各为九方。二三层奇特的不等边九角形平面形式,是以阁心雷公柱为圆心,平面等分为八分,每分为45度夹角,再将临阁楼西向正面的二分均分为三,形成每分30度夹角。阁的底层为正方形平面,四角各有一口柱(金柱),四柱上升至二层,变作四根檐柱,而二层其余五根檐柱和九根井口柱不落至底层,同样二层的九根井口柱上升至三层作檐柱,也不落至二层。各檐的翼角挑枋,前挑翘角,后挑井口柱,中间以檐柱顶撑。二、三层的檐柱不下穿,减少了二层和底层的网柱,增加了阁内空间、稳固性和平衡度。我国古人认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 清人汪中《释三九》云:“凡一二之不能尽者,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如九重天、九霄云外、一言九鼎等,皆是以九形容极多、极高。 贵阳文昌阁所以建为九角,楞木均为九的倍数,显然含有极高、极多之义,除显示文昌神地位最高外,也含有祝愿贵州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名列最高、人数最多之义。 贵阳文昌阁共三层,其供奉的分别为:第一层供奉武安王(关羽),第二层供奉文昌帝君,第三层供奉奎星。对于供奉的排位说法大致如下: 第一层祭祀武安王(关羽),据碑文记载:“而武安王则所谓绝伦超群,读《春秋》明大节义以成仁者也。”用第一层来祭武安王,寓读书人首先要立“节”明“义”,方能成“仁”。 第二层祭祀文昌帝君,“文昌”为天上星座,主宰功名禄位的神也叫“文昌”,历来为读书人所尊崇。 第三层祀奎星,奎星是白虎七星的第一宿,古人观天相,形式非常像鞋子,“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要“行远”,就需要“文”,所以文章之事就归奎星管。 贵阳文昌阁主体建筑坐东向西,后倚城墙,东门在贵阳各城门中地势最高,阁又高踞东门之上,有高屋建瓴之势,居高临下,可以俯全城,是隐喻“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
甲秀楼——文昌阁赋
甲秀楼文昌阁一带,黔中地之灵源也。甲秀耸于南明之畔,影浸清波;文昌峙于高阜之上,势接苍玄。二者遥相呼应,共铸黔中人文之盛;交相辉映,同彰筑郡历史之绵。
若夫春回大地,万象初妍。柳舞柔丝,拂南明之碧水;桃披粉黛,映甲秀之朱栏。惜江公筑堤,功垂千古,引清流以润沃野,固城郭而护桑田。堤上草青,翠色连于远岫;岸边花艳,香风漫入重帘。登甲秀之楼,望水色之潋滟,轻舟泛泛,如游画里;鸥鹭翩翩,若舞云边。两岸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尽显祥和之象;数间酒肆,笑语喧喧,频传欢乐之篇。斯时也,文人雅士,于此吟诗作画,共赏韶光之妙;骚客迁人,借此把酒临风,同抒逸兴之绵。
至若夏云叆叇,暑气蒸腾。荷盖田田,掩南明之幽径;蝉声阵阵,绕文昌之飞甍。骤雨初歇,洗尽尘埃之秽;长虹乍现,架通霄汉之程。南明河畔柳色葱茏,纳清凉于暑日;阁前阶下,苔痕斑驳,记岁月之留踪。登文昌之阁,观云山之变幻,气象万千,若仙若幻,引遐思而无尽,动诗兴以难穷。看那城中车马,往来如织,尽显繁华之象;郊外田畴,葱茏似画,满呈丰稔之容。忆往昔,烽火频仍,豪杰奋起,保家卫国;风云激荡,义士纵横,济世扶倾。前人水利工程,砥柱中流,护佑一方之安宁;其德,若朗月当空,照亮千古之征程。
若值秋霜初降,木叶飘黄。菊绽东篱,散清幽之雅韵;雁排南浦,书锦绣之文章。薄雾冥冥,罩甲秀之楼阁;寒星点点,映文昌之殿堂。筑城水陂,芦花似雪,随风而舞;阁外林间,枫叶如丹,映日生光。登斯楼也,感岁华之易逝,时序之匆忙,叹人生之逆旅,世事之沧桑。念古往今来,多少英雄豪杰,埋骨青山;无数文人骚客,空留华章。然甲秀楼前,流水依然,见证兴衰之变;文昌阁上,清风如故,拂去岁月之霜。前贤功业,与山河同在,永不消亡。
及夫冬雪纷飞,琼枝玉裹。银妆素裹,掩甲秀之繁华;瑞雪盈阶,映文昌之寂寞。河岸冰封玉砌,宛如银带;阁前檐下,雪挂冰凌,恰似琼瑯。登斯楼也,觉天地之清寒,宇宙之寥廓。望四野之茫茫,万籁俱寂;思千古之悠悠,百感交作。想那昔日繁华,如烟如梦;今朝胜景,亦幻亦真。但见楼中楹联,笔力雄健,书尽人间之道理;阁内碑刻,字迹斑驳,记存历史之辙痕。圣贤伟绩,铭刻人心,永为后世之楷模。
嗟夫!予尝求古今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居繁华之境,不骄不躁,怀谦逊之德;处困厄之时,不屈不挠,展坚韧之姿。以天下为己任,忧黔地之兴衰;以苍生为念怀,盼百姓之福祉。江公筑堤,心怀苍生,其志可嘉;文昌礼圣,泽被后人,其行可歌。
噫!甲秀之楼,文昌之阁,虽历经风雨,而风采依旧;黔中胜地,筑郡之邦,纵饱经沧桑,而前景辉煌。愿斯楼斯阁,永固千秋,为黔地增光添彩;盼黔民黔吏,传承江德,创盛世富国安邦。是为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