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周处除三害》是根据古籍《世说新语》中的一个历史典故而来展开的。周处在原著中被描绘为某地区的暴君,他和祸害当地的蛟龙、猛虎一起被称为“三害”。他有一天突然觉悟,除掉了蛟龙和猛虎,自己也重新做人,从此“三害”不复存在。
《周处除三害》着重描绘了通缉犯陈桂林得知生命将走到尽头时,为了留下深刻印记,决定展开一场“伟大行动”的故事。陈桂林看到周处的故事后,下定决心要向他学习,成为一个被众人铭记的“英雄”。
在第一、二通缉犯追捕榜中,陈桂林是通缉名单上排名靠前的罪犯,人称香港仔,也就是“嗔”的代名词。作为黑社会的一员,香港仔就像传说中的“猛虎”:崇尚暴力,喜欢欺凌弱者。香港仔们认为,以暴制暴才是他们人生中最令人兴奋的事情。原以为很有趣的事情,竟然成了对自身造成伤害的工具。江湖人称牛头的大哥是通缉榜上排名第一的罪犯,他以人类欲望的狙击手而闻名,其恶行主要体现在对“贪欲”的追求上。与陈桂林不同的是,牛头的为人比较阴险狡诈,他并不公开展露恶行,而是以宗教为幌子,欺骗民众,获取信任和金钱。为了保护他,甚至有人纷纷起身帮他挡住了陈桂林的子弹。在追逐牛头的过程中,陈桂林遭遇了相当大的困难,这是因为贪欲作为人性中最难除去的弱点之一。然而,陈桂林早已舍弃了贪念,因此在面对牛头的“诓骗”时,他成功抵挡住了诱惑。尽管陈桂林的生命已经所剩无几,但身为“痴”的典范,他仍然对生存怀有极大渴望。这次陈桂林下定决心要根除三害,不仅是为了留下深刻印象,也是出于改过自新的决心。在电影的结尾,陈桂林成功铲除了三害,他本人也被捕处决,其灵魂却得到了拯救。
电影以周处和主角陈桂林的故事为例,向观众阐明了一个道理:人性固然有善有恶,但最终选择权完全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我们不仅要反省内心深处的各种“邪恶”念头,还告诉我们,要真正改变就必须调整自己的内心。
观众也从电影《周处除三害》中领悟到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可能获得新生,无论他们在过去犯下了多少错误和罪孽。只要我们意识到并且努力避免这些“恶念”,就都有可能成为最终的“英雄”。
《周处除三害》这部电影没有倚靠明星的名气,却展现出比那些大制作更为强大的影响力。好人和坏人的定义在世界上是非常微妙的,有些人看似无可救药,但他们也在努力为自己的人生做出救赎。犯错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明知道这是错误的,却执意如故,不听劝告。在我们的生活旅程中,救赎并非不可能,改变也并非毫无希望。电影的内涵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深入思考,因此尽管导演和演员并不出众,依然会博得观众好评。
《晋书·周处传》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世说新语·自新》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yé)?”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周处(242-297),字子隐,义兴阳羡人。其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除“三害”后,周处发愤图强,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终于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历任东吴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迁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因而受到权臣的排挤。西晋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于六陌(今陕西乾县)战死沙场。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赐封孝侯。
典籍中的周处改过自新,封侯拜相以后战死沙场,电影中的陈桂林完成除害使命的同时结束了生命,都是死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