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于瑜欲渔
于瑜欲渔,遇余于寓。语余:“余欲渔于渝淤,与余渔渝欤?” 余语于瑜:“余欲鬻玉,俞禹欲玉,余欲遇俞于俞寓。” 余与于瑜遇俞于俞寓,逾俞隅,欲鬻玉与俞,遇雨,雨逾俞宇。余语于俞:“余欲渔于渝淤,遇雨俞宇,欲渔欤?鬻玉欤?” 于瑜与余御雨于俞寓,俞鬻玉与余禹,雨愈,余与于瑜踽踽逾逾俞宇,渔于渝淤。
现代文:
于瑜想去钓鱼,到我家找我,问我:“我想去渝水的滩涂上钓鱼,你和我去吗?” 我说:“我打算卖玉,俞禹想买我的玉,我得去他家看看。”于是我和于瑜一同来到俞禹家,见到了他,想要把玉卖给他。这时突然下起了大雨,雨水漫过了俞禹家的房子。我对俞禹说:“我本来打算去渝水的滩涂上钓鱼的,现在遇上大雨,是该钓鱼呢?还是卖玉呢?”于瑜和我在一起在俞禹家避雨,我把玉卖给了俞禹。等雨停了之后,我和于瑜一起走出俞禹的家,前往渝水的滩涂上去钓鱼。
于、余、俞、虞、庾,这五个姓氏渊源和始祖也各不相同,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于姓是一个出自炎帝、黄帝世系的典型的自黄河流域播迁全国的姓氏。一般认为于姓最早出自姬姓,西周初年,西周姬姓周武王之子邘叔 获封于邘国(河南),后邘叔的子孙就以于为氏。 春秋战国,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
历史上于姓的重要人物有:汉朝宰相于定国;东汉末期道士于吉;三国时期曹魏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唐朝宰相于志宁;明朝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于谦和于慎行;清朝第一廉吏于成龙;民国书法家、政治家,教育家于右任;核物理学家,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中国话剧代表人物于是之等。
1、出自姬姓,为周武王姬发的后代,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后,大举分封诸侯,其第二个儿子邘叔被封在邘国。后来,邘叔的子孙就以国名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则去邑旁姓于,是为河南于氏。春秋战国混乱,邘叔有后裔迁山东郯城,为山东于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齐国公子、文学家淳于髡的后裔淳于氏,在唐代时避讳宪宗李纯改单姓于氏。据《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淳于公子孙,以国名为姓,称为淳于氏。 唐贞观年间所定皇族七姓,有淳于氏。至唐宪宗李纯时,为避讳(“纯”“淳”同音),复姓淳于氏改为单姓于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于姓恢复淳于姓,也有一部沿袭未改的,形成此支于氏。
3、出自北魏前期的鲜卑万忸于氏,在孝文帝汉化改革时,改为于姓。
4、出自赐姓或少数民族改于姓而来
① 明朝时赐元人巴延达哩姓于名忠,清朝时,南方的部分尼玛哈氏改于姓。
② 又有达斡尔、鄂伦春、土、回、高丽等小数民族有改于姓者。
余姓的起源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主要源于姬姓。其中,一支余姓源自春秋时期秦国上卿由余。由余,周携王姬余臣(字伯服)的子孙,或晋国姬叔虞之后,在出使秦国时被秦穆公赏识其才华,从而设法留用,并任命为上卿,提出“仁治”主张。
在秦国,由余凭借其卓越的智谋,为秦穆公出谋划策,助力秦国攻讨西戎蛮族,成功灭掉西戎十二国,大幅拓展了秦国的疆域。后来,由余的后代以他的名字为姓氏,分为由氏和余氏,这就是余姓的重要来源之一。
其次,余姓还源于姒姓,源自上古禹帝的小儿子姒罕,属于帝王赐姓为氏。据《姓氏考略》记载,大禹的妻子涂山氏为夏后氏,其子孙中就有余氏。禹共有三个儿子,其中第三子名为空,又称罕,被赐封为余度王,其子孙以封地为氏,因此称为余氏。
再者,余姓还与余丘氏有关。在春秋战国时期,齐鲁地区的诸侯因封地在余丘而得姓余丘氏,后简化为单姓余。这种说法也为余姓的起源提供了另一种可能。
四项源于地名。蜀道褒斜栈道,又称褒余,因其而得名。居住在褒余栈道沿途的民众、工匠、驿站官吏以及商家,其中以陕西汉中一带的秦姓流民为主,他们以居地名称为姓氏,形成了褒余氏、褒斜氏等,后简化为单姓褒氏、余氏、斜氏。
五项源于他族改姓。这包括满族的尼玛哈氏、裕瑚噜氏,以及赤狄、傈僳人、畲人、党项人等,他们通过汉化改姓,最终形成了余姓。
俞姓源出有五:
1.传统的说法俞姓源于姬姓,出自黄帝属臣跗之后,属于以物事称谓为氏。据史籍《通志·氏族略》和《史记》等记载,黄帝时有名医跗,其医术高超,精于腧经之治,为中国传统中医经脉理论的奠基人。腧,为“脉之所注”,就是人们俗称的“穴道”、脉之端口,故而大家皆称名医跗为腧跗。在古代,“腧”与“俞”二字相通,后简笔写作俞跗。相传在俞跗的后裔子孙中,为光大先人的经典医术,多称为俞跗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
很早以前,中国的杏林之祖为黄帝大臣付。他曾跟神农尝百草,熟知各种药草的性能,被视为神医。有一次黄帝的小儿子禺阳只剩下一口气。黄帝很疼爱这个儿子,见状十分悲痛。付就剖开禺阳的肚子,把他的内脏清洗干净,终于把他救活。事后有人问他:“快死的人了,你剖开他肚子,万一救不活岂不是要承担罪责?”他说:“当医生的首要条件,就是忘掉自己,只有忘掉自己,才把能心放在患者身上”。由于他医术高明,不管多么严重的病,都能使病人痊愈。所以, 人们都叫他愈付,愈、俞同音,后来就称俞跗,他的后人就以俞为姓,就是俞氏,奉俞付为俞姓俞姓始祖。史料记载俞姓的来源只有一种说法。
俞跗,见于《列子·力命篇》。据说他名叫跗,因精于腧经之治,是经脉理论奠基人,人们因此称他俞跗(“俞”与“腧”字通)。这就是说“俞”并不是一个姓氏,而且这个“俞”字应该读作“输”,与俞姓的读音大相径庭,怎么可以说俞姓出于俞跗之后呢?中国的文字,一般认为不会超过夏朝。黄帝的时候还没有文字,即使已有文字,也在初创时期,一般都比较简单,也只能是象形、会意字而已。“俞”字据说是一个象形字,或者初创期有可能已经出现;而像“跗”这样的形声字是决不可能有的,俞跗这个人物自然是不可信的了(见徐铁生《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2014)。
清末学者俞樾(1821-1907)曾经写过一篇《说俞》一文,对俞姓的来源作了详细的考证,似乎也不得要领。那么,先秦考古文献中有没有留下一点有关俞姓来源的蛛丝马迹呢?我们可以从罗振玉的《三代吉金文存》一书中查到俞伯簋、俞伯卣两件西周青铜器铭文。铭文中的俞伯,原文写作艅伯。吴镇烽教授认为这个艅伯(俞伯)是艅国族的首领。也就是说西周时存在着一个伯爵小国,叫艅国。艅国的国族称为艅氏,也可以称为俞氏(这叫假借)。春秋时吴王阖庐有一条船,名叫“俞皇”,也写作“艅艎”。这就给“艅”字可以假借作“俞”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依据。
2.出自春秋时期鲁国公族公子泄堵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泄堵俞,为鲁国王室公子,是鲁庄公姬同的小儿子。在周襄王姬郑十六年鲁国公子泄堵俞率鲁军征伐滑国(原在今河南睢县,后迁费,即今河南偃师氏缑镇,故又称为费滑,后被秦国所灭),后被鲁僖公(鲁釐公)姬申封赐于俞地。俞,又称符俞,亦称先俞、西俞,即今江苏省泗阳市。周安王姬骄九年(楚悼王九年,公元前393年),楚悼王熊疑因鲁国声援郑国而发动了进攻鲁国的战役,符俞之地成为两军战场,之后归于楚国。两年后的周安王十一年(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韩、魏、赵三国联手讨伐楚国,大败楚军于大梁(今河南开封)、榆关(今河南中牟),其后,大梁成为魏国的都城,而符俞则被赵列侯赵籍瓜分而去。
符俞之地归鲁无望后,在公子泄堵俞的后裔子孙中,即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俞氏,世代相传。
3.出自春秋时期楚国官吏俞人,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路史》记载:“春秋时楚公族有大夫俞人,相传至今。”其实,俞人,并不是芈姓直接衍派的血缘氏族,而是官职称谓,就是执掌建造船只的官员。俞,在远古时期就是指挖空树干做船(独木舟),“以为河径”,就是渡河的工具、途径。后在春秋时期的楚国泛指船。俞人,开始指制作船只的工匠,后演变为督管船只建造的官职称谓,直接隶属于尹司。由于楚国地处江淮平原,渡河运输、作战十分频要,因此“俞”是楚国令尹辖下的重要职能部门,俞人是不可或缺的职位。至战国中期的周显王姬扁四十六年(楚怀王六年,公元前323年),由楚怀王熊槐改称其为更明确的“舟节”,与“车节”一起归由工尹启之府统一管辖。在战国时期的楚国,“节”是“专”的意思,舟节就是专职掌管水路营造、运输的官位,车节就是专职掌管陆路营造、运输的官位。后世汉、唐朝时期的“节度使”之官称,就是从此而来。
在俞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或职业为姓氏者,称俞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俞氏,世代相传。
4.出自蒙古钦察部首领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元朝时期,有一位著名的东路蒙古元帅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为蒙古钦察部国主后裔,后为元朝敕赠武平王。其侄子燕铁木耳、·撒敦、以及侄孙唐其势等,均为元朝丞相,家族中还出了一位皇后玉里伯牙吾氏,因此在元朝晚期显赫一时。在元顺帝孛儿只斤·妥欢贴睦尔继位后,元朝政权实际上掌握在燕铁木耳与伯颜两大丞相家族手中,两派斗争激烈,后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发动政变,被伯颜乘机铲除。在玉里伯牙吾氏家族受到“铁腕太师”伯颜势力的打击而失势后,族人退出政界,举族返回其封地凤阳府安丰县(今安徽寿县)。在元朝末期,该家族为躲避政敌杀戮,逃到庐阳(安徽合肥古代的别称),取原姓首字“玉”的谐音,更姓为俞氏。现玉里伯牙吾·不花铁木耳家族的后裔俞氏子孙,广泛分布在今四川、安徽、云南、贵州、重庆、湖南、江苏、江西等地区。
5.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哈尔察氏,亦称萨哈尔察氏,满语为Harca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哈氏。
⑵.满族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部,在金国时期称作尼庞古部,以部为氏,满语为Nimaha Hala,汉义“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余氏、胜氏等。
⑶.满族裕尔库哷氏,满语为Yurkure Hala,世居尼马察(今黑龙江穆棱兴凯湖彼岸俄罗斯乌苏里斯克一带),后多冠汉姓为俞氏。
⑷.满族俞窟里氏,亦称玉库哷氏,满语为Yukure Hala,世居洪爱(今吉林永吉、蛟河一带)、虎尔哈(今黑龙江黑河对岸俄罗斯地区)、空科巴赛(今俄罗斯结雅河支流托木河口北岸)、松花江两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俞氏、于氏等。
6.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彝族、土族、回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俞氏,世代相传。
7.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甯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甯俞,就是著名的甯武子姬甯俞(孔子赞其智犹可及其愚不可及者),是春秋时期卫国执政上卿甯速的儿子,后亦为卫国大夫,以聪慧、忠诚著称于世。在姬甯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分称俞氏、甯氏,世代相传。
虞姓源流有九:
1.是姚姓的分支,出自上古五帝最后一位禅让制帝王舜帝姚重华之子商均,以国名为氏。 [2]
舜帝有号称有虞氏,故舜帝又称虞舜,是虞姓人的始祖。舜帝姓姚,名重华,公元前2277--2178年。 [1]尧让位于舜,践帝位三十九年。舜是中国历史上的先贤,是尧之后古帝王部落联盟首领,是禅让制的代表,以受尧的“禅让”而称王于天下,当时国号为“虞”,故称“虞舜”。虞舜待继母以孝,待弟以仁,儒家视为理想人物,是仁孝的典范,故虞舜就是虞姓人的始祖。禹治水有功,舜帝在年老时将帝位禅让大禹,大禹又将把舜帝的儿子商均封在商,建立虞国。 [2]《史记 五帝本纪》:◇集解皇甫谧曰:“娥皇无子,女英生商均。”正义谯周云:“以虞封舜子,今宋州虞城县。”括地志云:“虞国,舜後所封邑也。或云封舜子均於商,故号商均也。” [3]《括地志》: “宋州虞城县(大襄)[古虞]国,[舜后]所封之邑。杜预云:舜后诸侯也”。 [4]
虞国君主的后裔子孙,多以国名“虞”作为自己的姓氏,称虞氏,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正确读音作wú(ㄨˊ),今读Yú(ㄩˊ)亦可。
2.源于子姓,出自商、周时期古矢国,属于以居地或国名为氏。
矢国,是商王朝时期即已经建立的古老诸侯国,因支持周武王伐纣,故而在西周初期仍被封为诸侯国。矢国灭亡的具体时间无可考据,但是按史书的记载,在西周末期的周幽王六年(公元前776年),秦襄公迁国都于汧邑,故矢国之地已经成为秦非子(秦嬴)后代的重要发祥地,说明矢国灭亡于周幽王十一年以前。
矢国被灭亡后,国君王族后裔子孙及国人成为秦国之民,其中多有以故国居地为姓氏者,称虞氏,正确读音作wú,今读Yú亦可,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世代相传。
3.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年仲雍庶孙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
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封仲雍的庶孙于虞(今河南安阳),建立了虞国,为公爵,称虞仲。在史籍《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周武王克殷……乃封周章弟虞仲于周之北,故夏墟,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55年),虞国君主贪图晋献公的宝马珍玉,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大开国门借道给南下伐虢国的晋国军队,还帮助晋国军队攻虢国。而晋军在灭了虢国后,在回师途中顺手灭了虞国,取回了宝马珍玉,留下了千古成语“唇亡齿寒”、“假道灭虢”。
虞国被灭后,虞国的人民遂以国名为姓氏,称虞氏,以念亡国之痛,世代相传,读音作Yú。
4.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父季历之兄泰伯所建虞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虞国,即春秋时代曾争霸中原的吴国,两周时期虞、吴为同一个字。在史籍《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记载:“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当年的吴国一直就称作“虞国”,称“吴国”,是战国末期史学家们的事。周元王三年(473年),越王勾践在经过多年准备后,一举灭了吴国,吴王夫差自杀。
亡国后,吴国王族子孙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虞氏,战国末期多改为吴氏,但仍有矜持虞氏不变者,世代相传。
5.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虞衡,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虞衡,亦称虞官,史西周初期由周召公设置的一种官职,就是负责掌管山林大泽(湖)中各种材质的官吏,诸如林木药材、奇花异草、飞禽走兽、美玉矿产……等等,隶属于天官府司管辖,职如今天的林业部与国土资源部部长。在典籍《易经·屯卦》中记载:“卽鹿无虞。谓虞官。”在典籍《周礼·天官·大宰》中也记载:“虞衡,作山泽之材。掌山泽者谓之虞。”
在虞衡、虞官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虞衡氏、虞官氏,后简化单姓虞氏。
6.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满族虞佳氏,满语为Yu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融入鲜卑,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鄂克敦城(今吉林敦化敖东城)、裕发(今吉林辉南)等地,清朝中叶以后冠回汉姓为虞氏。
7.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氏。
今瑶族、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虞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虞氏,世代相传。
8.源于地名,出自上古地理方位虞渊,属于以宗教信仰为氏。
虞渊,是古人最最崇敬的地方,专指正西方的某一点,也就是太阳落下地平线的那个地方,并没有具体的地理位置。在史籍《淮南子·天文训》中记载:“日至于虞渊,是为高舂。捍日呴至于虞渊,是谓黄昏。”古人认为,太阳之落山,犹如生命之息灭,人逝有灵,因此,虞渊就是灵魂转生的神圣地方。
转世再生,是人类最美好的愿望,因此,太阳落山的黄昏时节出生的孩子,就被视作某一灵魂转生者,被称作虞渊氏,其后代因以为姓氏,省称虞氏,世代相传,正确读音作wú(ㄨˊ),今读Yú(ㄩˊ)亦可。
9.史书记载,虞姓源于远古时期的古老姓氏之一,隶属于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夏、商、周时期发展于此。后因战乱纷争逐步迁徙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会东县大桥区,后因字体简化改为余。
庾姓源出有五:
1.源于高阳氏,出自上古尧时掌庾大夫,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据史籍《姓纂》记载:“尧时有掌庾大夫,以官命氏”。庾,是古代一种籴粮的容器,其量纲为一庾等于十六斗(一百公斤),一说为二斗四升(十五公斤),后成为掌管粮仓的官吏之官称。传说在远古尧帝时代,有一个名叫安庆公的人就是掌庾大夫,专职掌管粮库出入之籴,史称掌庾公。在安庆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庾氏,世代相传,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2.源于姬姓,出自周朝时期官吏庾廪,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庾廪,本义就是粮仓,或货物转运过程中的仓库,后成为西周时期的官位,专职掌管粮库、以及重要物资的仓储库。后世代有个大夫在该官职上有功,被周王赐予庾氏,其后代亦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世代相传为庾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庾氏族人在两汉时期形成了颍川、新野两大郡望,其中的颍川郡庾氏是当今庾氏中最大的支派。
3.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神箭手庾公,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姬庾,字之斯,又字之佗,是春秋时期卫国的第一神箭手,曾跟郑国神箭手尹公之他学习射箭,后青出于蓝,百发百中,时称“庾公之斯”。周桓王姬林二年(郑庄公姬寤生二十六年,公元前718年),郑庄公派著名的神箭将军子濯孺子率军征伐卫国,爆发了著名的“制北之战”,新即位的卫宣公姬晋激励国人奋战,结果郑军败北,卫宣公派神箭手庾公之斯去追杀败退的子濯孺子。子濯孺子当时旧伤复发,无力举弓,坐以待毙。他叹息地说:“今日我伤疾发作,不能拿弓,我死定啦!”随后问自己的侍卫道:“那后面追我的人是谁呀?”侍卫汗流浃背、惊悸满面地答道:“是卫军大将庾公之斯。”子濯孺子却松了一口气说:“我有命啦!”侍卫擦了把汗,奇怪地问:“庾公之斯,那可是卫国最精于射箭的人啊。将军您说‘我有命啦’,是什么意思呢?”子濯孺子说:“庾公之斯是跟尹公之他学的射箭,而尹公之他又是跟我学的射箭。尹公之他是一位十分正直的人,他的弟子必定也是一位正直的人,因此决不会落井下石的。”这时,庾公之斯赶到。他见子濯孺子手中没有任何武器,就问道:“将军,您为什么不拿起弓来呢?”子濯孺子说:“我的旧伤疾发作,不能掌弓了。”庾公之斯左右为难,感慨地说:“我是跟老师尹公之他学的射箭,而老师又是跟您学的射箭,应该说,我是您的徒孙。我不忍心用您的技艺反过来伤害您。但是,今天追杀您乃是卫君的命令,我却不能不做啊!”于是,庾公之斯抽出箭,在车轮上敲去箭头,胡乱射出四支箭,然后返回卫国去了。在姬庾的后裔子孙中,分衍有三个姓氏,即庾氏、斯氏、佗氏,皆世代相传。
4.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周王室甘悼公之子献太子的老师庾过,属于以先祖名号为氏。姬庾过,是春秋时期周惠王之子王子带后裔的甘悼公之子献太子的老师。王子带,公元前672~前635年,亦称叔带、大叔带、大叔,是周惠王姬阆之子,周襄王姬郑的同母弟,食邑于甘邑(今河南洛阳南部,一说今陕西鄠县)。周惠王的王后宠爱王子带,想立王子带为太子,但还没来得及做这件事就去世了。周惠王二十二年(齐桓公姜小白三十年,公元前655年),春秋霸主齐桓公召开了著名的“首止之会”,鲁釐公姬申、宋桓公子御说、陈宣公妫杵臼、卫文公姬毁、郑文公姬踕、许僖公姜业、曹昭公姬班都参加了这次会议,会上诸侯们拜见了周惠王的长子姬郑,目的是通过诸侯尊太子的方式来安定周王室。当时,周惠王极其不满诸侯干政,遂命郑文公背叛齐桓公,结果导致了齐桓公率领的诸侯军和郑国的一场激烈战争,当然以郑国失败告终。周惠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53年)冬,周惠王驾崩,姬郑即位,即周襄王。周襄王知道母亲宠爱弟弟王子带,因此支持王子带的大夫不少,他怕弟弟来争王位,因此密不发丧,仅向齐国告难。于是,齐桓公在周襄王元年(齐桓公姜小白三十二年,公元前653年)春又召开了“洮之会”,当时参与“首止之会”的诸侯依旧与会。在这次会议上,诸侯将周襄王的王位安定后,才公开为周惠王发丧。周襄王四年(公元前649年)夏,王子带召集了扬邑、拒邑、泉邑、皋邑(皆今豫北、晋东南一带)的戎族人以及伊、雒之戎一起兵伐京师,攻入王城洛阳,并焚烧了城东门。秦穆公嬴任好和晋惠公姬夷吾当即联合率军出击戎人来救周王室,戎人败走。次年,周襄王为此讨伐王子带,王子带败逃到齐国。周襄王六年(齐桓公姜小白三十九年,公元前647年),齐桓公再次召开诸侯的“咸之会”,会后各诸侯派军队驻守周畿。周襄王十五年(公元前638年),周襄王召王子带回京师。周襄王十八年(晋文公姬重耳二年,公元前635年),周王室再次发生了王子带之乱,周襄王逃到晋国,晋文公出兵杀了王子带,并护送周襄王回国。周襄王后赐王子带谥号为“昭”,故历史上又称其为甘昭公。王子带的后裔子孙世代皆食采于甘邑,后有甘成公、甘桓公、甘简公、甘悼公、甘平公等,皆为周王室卿大夫。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甘简公去世。由于甘简公没有儿子,遂立其弟甘过承袭其位,是为甘悼公。甘悼公准备除去成氏、景氏之族,这两族非常紧张,于是贿赂了执政卿士刘献公。刘献公在农历10月3日,突然出兵杀了甘悼公,而立甘成公之孙甘鳅为卿士,第二天杀了甘悼公之子献太子的太傅庾过,接着还杀了瑕辛、宫嬖绰、王孙没、刘州鸠、阴忌、老阳子等一大批大夫,皆为故王子带的旧臣后裔。在太傅姬庾过的后裔子孙中,多以先祖名号为姓氏,称庾氏,世代相传。
5.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庾氏部落,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中有庾氏,原为东晋光禄大夫庾珉的族人,在十六国时期归附鲜卑慕容部,后为北魏王统一,归如鲜卑拓跋部,逐渐形成一个部落。在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促进民族大融合,在其过程中,庾氏部落依然恢复为汉姓庾氏。南北朝时期,庾氏族人中涌现出了许多名人,例如诏安远将军庾岳(庾业延)、建义将军庾真、巴西太守庾域、豫州治中庾稷、颍川奇士庾导、散骑常侍庾荜、衍护军庾亮、内史中书监庾冰、西中郎将庾楷、吴兴太守庾恒、武卫将军庾赜之、员外散骑侍郎庾习、通直常侍庾信等等,皆名重一时。
据《广东庾氏志》载,广东庾姓始祖是庾东旸,仕宋,于北宋元佑年间自南京来粤,任广南路经略安抚使,携眷到羊城。二世庾观泾,宋政和年间任广南东路提举,因见东莞山水秀丽,乃卜居东莞茶园(今茶山镇),并名其地为庾家坊。明洪武25年(1392)前后,八世孙庾德信携父由茶园庾家坊避祸迁居至谷涌(冲),后又分支到蚬涌企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