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余姓传说——对比许能辨真伪
2025-07-30 18:09:15
  • 0
  • 0
  • 0
  • 0

说法一:

铁木健,成吉思汗的后代,在元朝晚期为了避开皇帝的怀疑,带着家人向南逃至四川。

在泸州的周边,铁木健决定更改自己的姓名,将“铁”字换成“余”,并以一首诗作为后代相认的暗语。散居各地后,他们隐藏身份,经过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家族逐渐与当地社会融为一体。

铁木健的后代在四川犍为县余家湾相聚,感谢祖先的庇护,终于重逢。他们在成吉思汗的画像前举杯祭奠,表达相认和团圆的喜悦。六百年过去,他们依然铭记祖训,珍惜这难得的团聚时刻。

数百年来,成吉思汗的后代一直居住在四川。尽管他们的身份保密,但他们的血脉和记忆在一首诗中延续下来,成为一个传奇故事。

动乱时期求生

成吉思汗,这位蒙古族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创造了大蒙古国,征服了广阔的领土,留下了无数传奇的故事。

1360年,元帝国崩溃。元顺帝昏庸无能,信任奸邪之士,大肆兴工建造,进一步加重了苛捐杂税,加之频繁的自然灾害,民众怨声载道,各地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此时,元朝的统治犹如风中摇曳的烛火,岌岌可危。

铁木健是成吉思汗后裔,生活在元朝末期。他在朝廷中担任要职,官至上卿,因为他的杰出功绩,被封为西平王。

他的九个儿子和一个女婿全部都是高中进士,家族曾一度显赫一时。

在元朝末年动荡不安的时期,铁木健深刻理解“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道理。为了保护家族的安全,他选择主动辞去官职,带着全家南渡逃避动乱。

辞去官职的铁木健并没有回到北方故乡,而是向南方行进。他意识到元朝的灭亡已为定局,新的王朝成立后,元朝的贵族绝不会有好的结局。

为了避开灾难,铁木健决定与儿孙一同改换姓名,遁迹乡间,以求能够逃脱这一危机。

铁木健的家族成员众多,行踪难以隐藏。为了降低被追踪的风险,他们决定各自逃命,以便更好地分散注意力。

铁木健在离开都城不久便因忧虑过度而去世。他的十个孩子在为父亲安葬后,决定各自迁往不同地区,并将蒙古姓氏改为汉姓“余”。

他们遗留下一首诗,作为后人相认的暗号。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作乱入西涯。

泸阳岸上分携手,凤锦桥头插柳杈。

否泰是天还是命,悲伤思我又思他。

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

余字更无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他们约定,只要后代子孙尚存血缘关系,便可以凭借这首诗相互辨识。

众人依依惜别,各自逃离。在泸州一带,他们各自选择了不同的道路,改头换面,隐姓埋名,隐居在乡间。

在新的环境里,他们竭尽全力适应当地生活,舍弃了祖辈的草原传统,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以求过上安稳的日子。

说法二:

贵州有“余韦陆何不开亲”之说。

诗曰:

本是元朝宰相家,红巾追赶入西涯。

洛阳河岸无去路,风吹芦苇促栖鸦。

一条大鱼来救命,九子一妹不返家。

十人识别归何处,散时犹如浪卷沙。

铁字更为三两姓,一家分作万千家。

如要认得亲兄妹,余韦陆何是一家。

传说是铁木健有两房九子一女,潘氏生五子,张氏生四子一女。铁家重视教育,九个儿子先后中状元,其女婿也中状元。就在他去世办丧事期间,有人告密“十条白龙闹京城”,皇帝起疑心,准备将铁木健后人诛灭。无奈之下,家眷连夜出逃。到了洛阳黄河边,洪水湍急。正愁无计可施,突然河中心出现一条石板路,一伙人马踏着石板路过河以后,石板路消失了,众人才醒悟:原来那不是石板路,是大鱼的鳞甲!于是众人商议:分散逃亡,以防不测。大家改名换姓吧。改作什么姓呢?有人说“河”,有人说“鱼”,有人说“路”,有人说“苇”。于是作出如上诗句。

这个传说流传于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村寨。

说法三:

铁穆是元朝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退位后,新主铲除异己,五个儿子被迫逃亡。没逃多远,追兵就要赶上了,五个儿子到桥下藏起来。追兵过桥,发现桥下似乎有动静,报告首领。首领不以为然,说:“不必大惊小怪,桥下有河,河里有鱼,赶紧赶路吧!”五个儿子逃过一劫,为感谢这次逃生机遇,改姓余,取“鱼”的谐音。

以上三个说法,有一个共同点:都经历逃亡,都与“鱼”有关。可惜版本多,说法各不相同。那么,有没有靠谱一点的说法?

一位叫“石林探奇境”的网友发文称:

现代科学发现,Y染色体上稳定的SNP突变可以永远在父系后代中流传,可以构建可靠的父系基因谱系;而其上突变较快的STR位点又可以用以估算时间。人们的姓氏大多继承自父亲,而Y染色体是严格的父子相传的基因组片段。因此,Y染色体可用以研究很多姓氏宗族的历史,甚至千百年前的历史疑案。姓氏、家谱和Y染色体的研究成为历史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有研究者采集了成吉思汗第十五世孙达延汗7位后裔的样品进行了基因分析,结果显示达延汗后裔属于单倍群C3(M407+)。

目前,我们“余氏基因寻亲联盟”委托苏州美德帕克医学技术有限公司,对151例余氏、其中包括“铁木健九子”后裔33例的基因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是鉄改余“九子”来自十四个余姓支系,属于十四个单倍型。没有发现一例成吉思汗基因,也没有蒙古族基因(蒙古族大簇基因C3-M127)。类型结果具体如下:

秀一支系:7个分支、8个样本、5种Y染色体单倍型。

秀二支系:2个分支、3个样本、2种Y染色体单倍型。

秀三支系:1个分支、1个样本、1种Y染色体单倍型。

秀四支系:2个分支、2个样本、2个Y染色体单倍型。

根五支系:1个分支、4个样本、1种Y染色体单倍型。

根六支系:3个分支、3个样本、3种Y染色体单倍型。

根七支系:1个分支、1个样本、1种Y染色体单倍型。

根八支系:3个分支、6个样本、3种Y染色体单倍型。

根九支系:5个分支、5个样本、3种Y染色体单倍型。

十四个Y染色体单倍型分别由下列各支系余氏族人分享:

1,o1a-F656单倍型,由四川筠连根八支系余*全、余*、余*中共享。

2,O1a-P203+单倍型,由重庆歌乐山秀二支系余成仿、余*波共享。

3,O1a-F492+单倍型,由四川高县秀二支系余*华、四川汶川秀三支系余*文、四川泸州秀四支系余*禄、云南昭通根七支系余*孝共享。

4,O1a-F81+单倍型,暂由四川宜宾(玄党)秀一支系余*彬独享。

5,O1b-M268+单倍型,暂由四川泸州根九支系余*良独享。

6,O1b-M95+单倍型,由四川威远北祠根九支系余*、四川威远南祠根九支系余*宗、贵州根九支系余*荣共享。

7,O2a-002611+单倍型,由四川泸州秀一支系余*其、贵州思南迁湖北秀一支系余*、四川广元(余兴公)秀一支系、四川青神(余子伟)根六支系余*铭共享。

8,O2a-F632+F17+单倍型,由贵州桐梓秀一支系余*应、余*共享。

9,O2a-M117+单倍型,由重庆北碚秀一支系余*、云南镇雄秀四支系余*权、余*勇共享。

10,O2a-M324+单倍型,由四川古蔺根八支系余*飞、余*信共享。

11,O2a-L127单倍型,暂由四川富顺(余*山)根八支系独享。

12,C2c-F3555+单倍型,由四川隆昌根六支系余*礎、余*其共享。

13,D1a1-M15+单倍型,暂由云南镇雄根六支系余*炜独享。

14,N-M231+单倍型,由重庆綦江根五支系余*伦、余*彬、余*维、余*品、四川荣县(余子珉)根九支系余*淋共享。

以上各基因类型间的分枝至少在千年以上,甚至更长时间。“铁木健九子”基因类型之所以各不相同,原因之一是余姓起源多元化,各秀根公的祖源本来就不同,因此检测数据不同。同时,就是同一秀根公内部,由于赐姓、改姓、抱养、随母姓等,也造成基因类型的多样性。

以上33例“铁木健九子”后裔,只是西南地区近百个自称“铁木健九子”(近百个铁木健九子本身就是笑话,“九子”只能有九人)后裔的一部分,但他们是“铁木健九子”后裔的代表。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他们的基因,就是“铁木健九子”的基因。

按照铁改余传说,九子的共祖是铁木健,九子基因当然应该属于一个相同的单倍群。既然基因检测数据各不相同,说明九子十进士都是铁木健之子是一个虚假的故事,铁木健与黄金家族成吉思汗不是一家人。

说法四:

余姓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背景的姓氏,其来源和历史可以追溯到多个源头。

余姓的主要来源

姒姓:

大禹的后裔中,有因封地或国名而改姓余的。例如,夏禹之后分封之国有繇余(由余),其后有余氏。

另一种说法是大禹的小儿子姒罕被封为余度王,其后裔便改称余氏。

隗姓:

出自春秋时的小国余,为赤狄部之后,其后裔以国名为氏。赤狄分布在山西长治北,与晋人杂居,包括多个部落,其中有余氏族。

姬姓:

春秋时期,晋国的姬叔虞之后有由余,他在出使秦国时,因秦穆公欣赏其才学,被留在秦国任上卿,其后裔也有改称由氏和余氏的。

其他来源:

齐国有一诸侯被封在余丘,其后裔便以封地为姓,称余丘氏,后简称余。

居于蜀道褒斜栈道(褒斜亦称褒余)的工匠、官吏、商家等民众,也称为褒余氏、褒斜氏,后简称褒氏、余氏、斜氏。

少数民族如满族、党项族、蒙古族、傈僳族、畲族等,在汉化过程中也有改姓余的。

余姓的历史发展

余姓最早的发祥地可能在今陕西凤翔至咸阳一带,但具体播迁情况因缺乏资料而难以详考。

余姓在汉代时迁入安徽的歙县一带,并在此地繁衍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余姓已成为新安郡一带的望族。

唐代以后,余姓迅速壮大,并形成东南一带的两处望族。

明清之际,余姓已遍布江南各地,且北方地区的余姓也得到了迅速发展。

余姓人口分布以鄂、蜀、粤、赣、渝、湘、皖、闽等省市为多,其中湖北是余姓的第一大省。

这其中也承认有蒙古族改姓余的情况,但源自其他地方的似乎更多。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