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得不好的孩子应该有学上
2025-04-10 22:14:36
  • 0
  • 0
  • 0
  • 0

当孩子努力了、得到了帮助,但依然没有取得理想的考试成绩时,我们要认识到考试成绩并不是唯一衡量孩子能力和价值的标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才能和兴趣,考试成绩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教育改革成为常态,改去改来,又回到追求高分率、升学率的老路上去了。这是走历史的退路,应当予以重视。

提升教学质量,不等于一味追求高分和升学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讲,追求高分和升学率能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包括:

1. 导致学生学习压力和教师工作压力过大:过分追求高分和升学率可能导致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过度焦虑和紧张,影响身心健康。

考试不仅具有检测功能,更重要的是明里暗里含有选拔功能。考上与考不上,考好与考不好,能考和不能考,区别太大了。尽管检测成绩不排名,还是给学生和家长不小的压力。对老师来说,学生考试成绩直接影响赏罚,与工资收入和社会声誉挂钩。

分析一下考试的昨天与今天,我们不难看出:考得不好的大有人在。对于选拔考试,考不取也就算了。但对于平时考试,不断地考,导致的紧张感,直接体现在教者与学习者心理上。不管什么考试,成绩分布要么是金字塔形,要么是纺锤形。

这都说明高分段学生毕竟是少数。

很多老师和教育管理者幻想这样的得分分布:

理想是好的,事实上是很难实现或者说很难维持的。

考试选拔的永远是金字塔的尖子,在诸多尖子中再次选拔,需要的是尖子中的尖子。因为要选拔,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仿佛就是一步步走向寂寞的过程。

小学考试,发现有的伙伴没有考好;小学毕业上初中,发现有的伙伴上不了初中(尽管已经强制性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还是有部分学生在小学毕业以后就 “打了退堂鼓”。);初中毕业上高中,发现大部分伙伴没上高中或者没在自己上学的这所高中上学;高中毕业考大学,发现好多伙伴放弃考大学;大学毕业考研,发现大部分伙伴不考研……一路成长,一路走向寂寞。当我们回过头来看,那些没考好的同学是不是就从地球上消失了?不是的!他们有他们的人生道路。这些考得不好或者不会考试的人,不是就此轮为被帮扶户,其中一部分人成长为专业技术人员、企业家。如果我们以为注重分数,照某些学校的做法,劝这些人选择另外的学校就读,选择放弃发展,不仅从人道主义的角度上过不去,从逻辑上讲也是过不去的。考试考得不好,不等于就断送了人生大好前程!如果说规定一定要考好才能活下去,很多人都会有心理问题的。

考试压力可能导致师生出现焦虑、压力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研究能力和生活质量。长期面对考试压力可能导致人的身体出现问题,如失眠、头痛、胃痛和消化问题等。这些身体健康问题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研究效果和体力水平。考试压力可能导致研究焦虑和学习焦虑。因为过度担心考试成绩,忽视了真正的研究过程和学习过程,让人失去研究兴趣和学习兴趣,从而影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由于过度关注成绩,考试压力可能使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如果他们考得不好,可能会感到自卑和失望。考试压力还可能导致同学之间的社交关系产生问题。他们可能会因为考试成绩而与朋友之间产生竞争和紧张的关系。面对考试压力,人可能很难合理安排时间来平衡研究、休息和娱乐等活动,可能导致学业进展受阻。

经常考试,激发的只能是一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带给老师和众多学生的是负担。对学生而言,经常以考试分数衡量他们的优劣,抹煞了个体差异。过于强调统一的高分和升学率,更忽视了学生的潜能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在长期分数甄别影响下,学生会形成畏惧实践,不敢创新的心理误区。经常以考试分数区别对待学生,根本上剥夺了学生参加实践和尝试创新的机会,影响他们的综合素质和创造力的提升。以分数衡量学生优劣,最终导致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在长期考试评比的氛围里,学生误以为有了分数就有了一切,形成一种错觉,认为根本不用参加社会实践。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是缺乏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对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深远的。

培养会考试的学生固然重要,只培养会考试的学生则是教育的严重缺失。给那些不会考试或考得不好的孩子上学的权利,是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那些强调学校应该向他们汇报更好的考试成绩的教育行政干部,如果不懂得社会发展规律,那就需要培训。如果懂得社会发展规律还要这样做,那就是居心叵测,可能有反人类倾向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