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姓是中国姓氏之一,岑姓在宋版《百家姓》中位列第67位。截至2019年2月,岑姓的人口大约有33万,为第235位大姓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027%。关于“岑”的读音问题,许多地方的人念作“qin”,与“秦”同音。民国以后国语规范化,统作cén。
岑姓的来源有三个:
源流一
出自姬姓,为西周王室姬渠之后,属于以国为氏。西周时期,季历(姬姓,名历,周太王公亶父之子,周文王姬昌之父,周族首领)之子姬耀(周文王姬昌异母弟)的儿子姬渠被封为岑子,封地岑国(现今位置尚不明确,有争议,有陕西韩城、河南南阳、湖北荆州等说法),后代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岑氏,尊姬渠为得姓始祖。这是“正史”所载关于岑姓源流的说法。
史籍《吕氏春秋》记载:“周文王封其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其地也,今梁国岑亭是也。”
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封文王异母弟耀之子渠为岑子……”。
源流二
出自百越之娌人,属于少数民族改姓。
史籍《姓氏考略》记载:“岑,望出南阳,又,两越娌人多岑氏”。娌人,即俚人,大多聚居在今粤西茂名、雷州等地,时间为秦汉至唐末。
对俚人活动的记载,最早见诸于史籍《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十二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附,封为归汉里君”,唐朝章怀太子李贤为此作注:“里,蛮之别号,今呼为俚族人”。
源流三
出自古僮族,即今壮族,属于少数民族改姓。
相传,壮族先民有名无姓,于是各部落首领集会商定各部落的姓氏。因主持人部落最强大,故以“黄”(表大王之意)为姓,擅长养黄牛的部落以“莫”(表黄牛之意)为姓,擅长猎鸟的部落以“陆”(大鸟)为姓,擅长养狗的部落以“麻”(犬)为姓。就此,大家都因有了姓氏而欢呼雀跃。但在江岩之地为大家杀牛做饭的部落首领,见大家都有姓氏而自己没有,因此大发其怒,以刀拍击砧板来表示不平,最后,大家一致决定,该部落就以“岑”(砧板)为其姓。
岑姓郡望——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72年),治所为宛县。西汉时,为全国五大都市之一;王莽受封南阳新都(今新野东南);玄汉更始帝于南阳登基;东汉时,被尊为帝乡。唐初为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称州,此后不再设置。南阳郡辖境在汉代相当于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郡望开基始祖为岑彭。
岑姓堂号——南阳堂:以望立堂。宗祠楹联:源自姬姓,望出南阳。
祠堂:
一是河南省南阳市新野县前高庙乡岑公祠,位于汉代棘阳城遗址处,为纪念东汉名将岑彭而建,始建于东汉建武年间,宋朝、明朝均有重修,现存建筑面积410平方米,常有岑氏族人到岑公祠寻祭祀先祖。
二是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芦苞镇西河村附近的村头村岑氏宗祠,该支岑氏源于河南新野,南宋嘉定年间迁居到新宁(今挂广东台山),元朝至正年间又迁至芦苞,到了明朝初期,先祖岑伯仪始定居在村头村,子孙繁衍至今。宗祠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日军侵华期间毁于战火,1980年在岑氏后人集资下重建开放,占地面积800平方米,不同于其他宗祠风格,岑氏为会堂氏格局,又称“人民会堂”,附近建有学堂书舍等。
三是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穗东街庙头社区庙头大街岑氏宗祠,又名“顺至堂”,该支岑氏是元朝至正年间先祖岑佛成由广东顺德迁居而来,宗祠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三进院落,建筑面积361平方米,2005年修缮开放。
四是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乐从镇葛岸村岑氏大宗祠,名“诒燕堂”,始建于明朝弘治年间,清朝咸丰年间重修,占地面积816平方米,三进院落,附近有一栋岑桑书屋,是我国著名出版家、散文家岑桑先生的祖居,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为顺德区文物保护单位。
岑氏祖上有为朝廷建功立业的,也有功业未遂身先死的。
墓碑上“皇清待赠”解读:
“皇清待赠”是清代碑文中常见用语,由“皇清”和“待赠”两部分组成。“皇清”指清朝,“待赠”意为皇帝准备赐封但尚未赐封,整体表示墓主生前未获封赠,寄望于后世子孙显达后为其请封。该用语常见于官家子弟或国子监学生的碑文中,如“皇清待赠国学生”表明墓主具有官家背景或国子监肄业经历,但未获爵位 。
皇清,即指清朝;待,意为等待、期盼;赠,则是指授赠或封赠,专指对死者的尊崇。待赠,在当今语境下,可理解为“追认”。因此,皇清待赠这个词汇的含义是:期待官方的追赠,也就是期望在生前未能获得的赠封,能在死后因子孙的功绩而得以实现。这通常用于那些为清代皇家效命(如参战、戍守边疆、平定叛乱,或在仕途上任职等)而客死他乡,并等待着皇帝封诰的人。这样的人,其生前必定有着不凡的荣耀。此外,若反清复明组织的领袖墓碑上出现“皇清待赠”的字样,这也同时暗示了其政治立场的转变。

清代封赠制度严格,生前未得封赠者,墓碑使用'待赠'以期死后追荣 。这一用语反映了清代社会对功名追求的重视。清代实行科举取士与敕封制度,功名、官职被视为社会地位的核心象征。士人即使通过科举获得功名(如举人、进士),也需等待吏部铨选授职;若未及授官便去世,墓碑常以“待赠”表明其“候补”身份。此外,朝廷对有功之臣有身后追赠官职的惯例,如阵亡将士、殉职官员等,家族为彰显荣耀,会在墓碑刻“待赠”表达对朝廷追封的期待。这一现象凸显了清代“功名至上”的社会价值观。 墓碑语境中的特殊功能 在墓碑中使用“皇清待赠”,具有身份标识与情感表达双重功能。一方面,它明确墓主的朝代归属和身份特征,避免使用“白丁”“庶民”等可能贬低地位的表述;另一方面,通过“待赠”传递家族对墓主未能实现仕途理想的遗憾,以及希望借朝廷追赠弥补遗憾的心理。例如湖北黄冈发现的清代儒生墓碑中,“皇清待赠显考某公”的刻文,既表明墓主为未获功名的读书人,也寄托了子孙期待其身后获封的愿望。